只将愧汗湿莱衣,悔极堂堂岁月违。
世事沧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
己亥杂诗 其一百四十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己亥杂诗 其一百四十九》是清代著名文人龚自珍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创作于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内忧外患频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人背景:龚自珍,字子厚,号定庵,是清代中叶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良主义者。他一生经历了清朝中期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注和思考。龚自珍在仕途上虽未能如愿以偿,但其诗文成就却非常突出,被誉为“一代宗师”。
作品特点:《己亥杂诗 其一百四十九》作为龚自珍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 时代背景:诗作创作于鸦片战争前夕,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弱的现状。
-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时政的批判。
- 艺术风格:七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快,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文化影响:《己亥杂诗》是一部完整的、有着内在联系的组诗,在清代诗歌史上意义重大,对中国近代文学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还发展了七绝议论时事、干预现实的功能,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社会意义:龚自珍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他的诗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
《己亥杂诗 其一百四十九》不仅是龚自珍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能够更好地领悟到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进一步认识到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传达人类情感以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