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教梼杌降家门,骨肉荆榛不可论。
赖是本支调护力,若敖不馁怙深恩。
己亥杂诗 其一百四十四
介绍
“己亥杂诗 其一百四十四”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族和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与期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以及诗人本人的思想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龚自珍(1792-1841),字半千,号定庵,又号南川,是清朝晚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与哲学思考,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作品多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诗歌不仅艺术性高,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诗歌形式表达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诗歌原文:“天教梼杌降家门,骨肉荆榛不可论。赖是本支调护力,若敖不馁怙深恩。”此诗为《己亥杂诗》中的第144首,展现了诗人对家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待。诗句中,“天教梼杌降家门”意指天意似乎有意让凶险之物降临于家门,“骨肉荆榛不可论”表达了家族成员在乱世中颠沛流离、无法安定生活的景象,“赖是本支调护力”表明诗人家族有着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保护力。最后一句“若敖不馁怙深恩”则引用了古代若敖的故事,表示即使面对困境也不会丧失信念,而是依靠深厚的家族恩情来克服困难。
主题分析:该诗的主题集中在表达诗人对家庭和国家的担忧。诗中“骨肉荆榛不可论”描绘了家庭成员因战乱而离散、生活困苦的情景,而诗的尾句则是对家族坚韧精神的赞扬。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他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文化背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十分深厚,许多文学作品都强调家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清王朝末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严峻,这些都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背景。龚自珍的诗歌往往能够反映这些时代的特征,通过对家族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传达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其一百四十四”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诗作,更是一首富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龚自珍的诗歌创作特点,也能深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