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 其九十一

北俊南孊气不同,少能炙毂老能聪。
可知销尽劳生骨,即在方言两卷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己亥杂诗 其九十一”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与志向的抒发,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背景。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尔玉,一字璱枝,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誉为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诗文多涉及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改革。在《己亥杂诗》中,他通过抒发个人情怀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担忧。

  2. 诗歌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
周王遗梦寄蓬瀛。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1.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人通过对周王朝遗迹的提及,暗示了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变革的渴望。诗中“我欲乘风归去”一句,展现了诗人对高远理想境界的追求,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反映了一种对于现实束缚的恐惧和对未知前途的犹豫。

  2. 艺术特色:龚自珍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己亥杂诗》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内容,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龚自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句既有画面感又充满哲理,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3. 历史影响:《己亥杂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在思想上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展示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激励了无数后来者对国家命运的反思与探索,成为研究清代及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

可以发现《己亥杂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位富有激情与责任感的诗人,龚自珍通过这些诗作,表达了他对时代、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这不仅是他的文学成就,更是留给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