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定慧寺联

相逢举手仙人,石室虹桥,明月满江呼太白;
定与同龛弥勒,野蔬纸帐,茅庵留地宿东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焦山定慧寺联》是龚易图创作的一副对联,它展现了寺庙的宏伟景象以及与佛教文化的深厚联系。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龚易图(1830-1888),字蔼仁、蔼入。号含晶、含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龚易图于成丰五年(1855)中举人,成丰九年(1859)获殿试二甲第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授云南知县。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诗作在清代文坛上有着一定的影响。

  2. 作品内容:《焦山定慧寺联》上联为“相逢举手仙人,石室虹桥,明月满江呼太白。”下联为“定与同龛弥勒,野蔬纸帐,茅庵留地宿东坡。”这两句对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上联以“仙人”和“虹桥”暗示了寺庙的神秘和庄严,而“明月满江呼太白”则表达了月光洒满江面的景象,让人联想到李白的诗句。下联以“野蔬纸帐”和“茅庵留地宿东坡”来表现寺庙的简朴和宁静,而“定与同龛弥勒”则传达出与佛陀同处一龛的虔诚和和谐。整体来看,这副对联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展示了寺庙与自然、人文的和谐共存,体现了作者高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

  3. 历史背景:焦山定慧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东吴路83号的焦山风景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是华严道场,被佛教界称为“教下”,其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焦山定慧寺联》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通过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