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滩 其五

烟中捩舵水倒冲,千篙争力怖杀侬,森森石齿排剑锋。
人言险滩最天柱,水底白日蟠蛟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八滩 其五》是清代诗人顾文渊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与赞美。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品简介
  • 作者背景:此诗的作者是顾文渊,字文宁,号湘源,江南常熟人。他是一位擅长山水画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在王翚的影响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朝代:这首诗作完成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不同态度和审美追求。
  • 文学价值:顾文渊以其精湛的文学才华,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十八滩 其五》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
  1. 诗意解析
  • 意象描绘:诗中的“烟中捩舵水倒冲”,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船只在烟雾缭绕的水面上奋力前行的情景,形象逼真地展现了逆流而上的艰难与勇气。“千篙争力怖杀侬”则描绘出众多船只齐心协力、争先恐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一种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 自然景观的描绘:“森森石齿排剑锋”,通过“森森”二字,形容岩石密集,如同利剑一般锐利,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十八滩险峻的自然景观。“水底白日蟠蛟龙”则运用夸张手法,将水底的景象描绘得宛如白日般明亮,同时“蟠”字也巧妙地表现了水中蛟龙的形态,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场景之中。
  • 人文环境的描写:诗中的“人言险滩最天柱”,不仅强调了十八滩作为天然屏障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这一地理特征的敬畏之情。而“水底白日蟠蛟龙”一句,更是通过神话元素,增添了诗作的浪漫色彩和神秘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引人入胜。
  1. 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顾文渊的《十八滩 其五》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 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十八滩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十八滩 其五》的研究,可以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1. 现代价值
  • 教育意义:这首诗作为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 审美提升:通过对《十八滩 其五》的欣赏与学习,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诗中的自然景观和艺术表达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能够引导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生活质量。

《十八滩 其五》不仅展现了顾文渊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