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友人山房

入云时自畏,傍夜就君亭。
一派水生绿,四围山密青。
窗延穿树月,杯度隔帘星。
晤对虚舟里,从今梦亦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过友人山房》是明代诗人释古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作者为释古易,又名古易,字别行。他出身番禺人,俗姓崔,族本儒家,与从父广慈大师同师天然老和尚,后成为雷峰殿主,典客,掌书记等职。该诗句的具体内容如下: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释古易,字别行,番禺人。初为雷峰殿主,迁典客,寻掌书记。《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表明其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历史影响力和地位。
  • 诗歌鉴赏:《夜过友人山房》以五言律诗的形式,描绘了夜晚经过友人山房的情景。诗中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还表达了与友人共度良宵的情感。
  1. 作品原文
    入云时自畏,傍夜就君亭。
    一派水生绿,四围山密青。
    窗延穿树月,杯度隔帘星。
    晤对虚舟里,从今梦亦醒。

  2.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夜过友人山房》通过简洁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宁静环境中的感受和心境。诗中的“入云”、“傍夜”等词汇,形象地描绘出夜晚的幽静和神秘感。
  • 意境深远:通过对山水之间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心境。诗中的“晤对虚舟里”,意味着诗人在与友人相聚时,忘却了尘世烦恼,进入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诗人的作品,《夜过友人山房》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学价值:该诗运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高度成就。
  1. 赏析角度
  • 语言特点:诗中的用词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如“入云时自畏”表现了诗人对高处景色的敬畏之情,“四围山密青”则描绘了四周山色的苍翠与深邃。这些词汇的选择恰到好处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惜。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诗歌不仅是对景的描写,更是心灵的交流和共鸣。

《夜过友人山房》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它不仅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也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和人文情怀。对于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深入解读这首诗不仅能欣赏到其艺术魅力,还能从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