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挽妻母

闺箴久着,懿范常昭,戚属共称贤,佐泰山有道齐家,方祝遐龄绵鹤寿;
甥馆蒙恩,婿乡找庇,慈云悲失荫,倘泉路相逢爱女,烦将离恨说鸾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人挽妻母》是宋代诗人刘黻的作品。下面将对作品的内容和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刘黻,字子翚。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以诗礼传家的德行著称。他的一生与妻子共度,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家庭生活的深情以及对社会伦理的关注。
  1. 诗歌原文
  • 诗中的“乡评莫识生前面,堂影惟悲残后身”表达了对逝者生前贤德的怀念和对其死后家庭的哀痛。
  • “孀节虎号坟柏夜,妇仪鱼忆涧头春”则是通过对逝者生前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其女性之美和家庭中的温馨氛围。
  • “谁传绛帐学,季子本天麟”则透露出诗人对逝者的尊敬以及对家族后代的期望。
  1. 诗歌主题
  • 此诗主要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家族道德和女性美德的重视。
  1. 社会影响
  • 在古代中国,诗歌不仅仅是文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手段,它还承载着教化的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刘黻通过这首诗传达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当时及后世都有重要的影响。
  1. 文化意义
  • 《代人挽妻母》不仅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歌,它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传统伦理和妇女地位的看法。在儒家文化中,女性往往被赋予温柔敦厚的品性,而诗中对亡妻的描述正反映了这一点。

《代人挽妻母》是一首充满情感且富含哲理的宋代诗作,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价值观。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动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