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欸乃胜西湖,风景尊前调不孤。
只少松陵朱处士,屏风八尺写新图。
鸳鸯湖棹歌 其十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鸳鸯湖棹歌·其十六》是清朝著名诗人朱彝尊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城北城南的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春天的画面。以下是对《鸳鸯湖棹歌·其十六》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又号曝书堂主人、南园吟主、西泠散人等,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祖籍安徽合肥。他是清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学者,与姜宸英、严绳孙并称“浙西三友”。他的诗作以典雅清丽著称,尤其擅长写景咏物。
诗歌原文:
城北城南尽水乡,红薇径外是回塘。
千家晓阁纱窗拓,二月东风蕙草香。诗歌赏析:《鸳鸯湖棹歌·其十六》是朱彝尊创作的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词。诗中“城北城南尽水乡,红薇径外是回塘”描述了城北和城南都沐浴在水乡的美景之中,而红薇径外就是那片如画的回塘。接着“千家晓阁纱窗拓,二月东风蕙草香”则描绘了晨曦中千家万户的晓阁透过纱窗露出的轮廓,以及东风中散发的蕙草芳香。
诗歌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康熙年间,朱彝尊作为朝廷重臣,常常有机会游览江南名胜,包括杭州的西湖和苏州的园林。他游历这些地方时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美景的诗篇,《鸳鸯湖棹歌·其十六》便是其中之一。
《鸳鸯湖棹歌·其十六》是一首充满自然韵味和人文情感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