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湖棹歌 其十

青𪅂白鹭浴湖堤,飞向罗潭庙口西。
竹伞棕鞋尘不到,秋风且看稻花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鸳鸯湖棹歌》的第十篇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嘉兴地区水乡的生活景象,通过对渔民、养鸭户和桑农日常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水乡风俗画。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特点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朱彝尊(1629年—1709年)是清朝著名的诗人和学者,被誉为“南词之冠”。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鸳鸯湖棹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2. 诗歌原文

  • 樯燕樯乌绕楫师,树头树底挽船丝。
  • 村边处处围桑叶,水上家家养鸭儿。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朱彝尊在作品中巧妙地将人物活动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
  •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景物和生活细节,如“树头树底”和“村边处处”,展现了水乡特有的生活状态。
  • 语言精炼:整首诗用词考究,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体现了朱彝尊的语言功底。
  1. 文化意义
  • 地域文化:《鸳鸯湖棹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资料。它记录了当地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习俗,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 社会生活:通过诗中的内容,可以窥见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村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

《鸳鸯湖棹歌》作为清代朱彝尊的代表之作,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和人民生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体会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