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九日游月牙泉

七载边关客,年年快此游。
天高风扫暑,地僻径通幽。
酌酒邀同伴,看花豁远眸。
归来聊纪胜,明日是新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六月十九日游月牙泉》是清代诗人苏履吉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苏履吉,乳名发祥,字其旋,号九斋,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农历七月十三日(1779年8月25日),福建德化人。他的诗歌作品数量丰富,有《友竹山房诗草》七卷,补遗一卷,以及《友竹山房诗草续钞》七卷。
  • 文学成就:苏履吉的诗歌创作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表达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天赋,还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
  1. 诗作原文

《六月十九日游月牙泉》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游历月牙泉时所见所感的古诗。诗中描绘了夏日的月牙泉景色,以及与同伴共同饮酒赏花的情景。诗的内容如下:

七载边关客,
年年快此游。
天高风扫暑,
地僻径通幽。
酌酒邀同伴,
看花豁远眸。
归来聊纪胜,
明日是新秋。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苏履吉的诗作常以边疆的壮丽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月牙泉的美丽景色在他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 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边关将士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和平年代的向往。
  1. 文化意义
  • 边塞文化:苏履吉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边塞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 边关生活:诗中的月牙泉和边关的生活,反映了当时边疆将士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六月十九日游月牙泉》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诗,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边塞将士的豪迈情怀,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作品无疑是值得一读的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