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孤超和尚

远黛逗朝红,人逐钟声止。
犬吠隔疏篱,老僧寒未起。
幽涧水淙淙,细路石齿齿。
倚杖叩禅关,身在白云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孤超和尚》是清代诗人罗泰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远黛逗朝红,人逐钟声止。
    犬吠隔疏篱,老僧寒未起。
    幽涧水淙淙,细路石齿齿。
    倚杖叩禅关,身在白云里。

  2. 诗歌赏析

  • 诗中“远黛逗朝红,人逐钟声止”描绘了一幅早晨的宁静画面,远处的山峦被朝霞染红,而人们随着寺庙的钟声停止了一天的活动。
  • “幽涧水淙淙,细路石齿齿”则表现了诗人漫步在幽静的小径上,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和踩在苔藓覆盖的石头上的清脆声音。
  • “倚杖叩禅关,身在白云里”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诗人通过敲击寺庙的大门,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境。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意境。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作于清代,具体年份不详,但可以推断其创作时间早于罗泰的逝世。
  • 尽管没有直接的信息表明此诗是否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关,但作为罗泰的作品,它无疑是他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的一种反映。
  1. 艺术手法
  • 罗泰在《访孤超和尚》中使用了一种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自然。
  • 通过对自然界和寺庙内部景象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还赋予了景物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 文化意义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往往是抒发个人情感、表达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罗泰的这首《访孤超和尚》通过细腻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寻求精神寄托的向往。
  •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罗泰可能试图通过这首小诗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访孤超和尚》不仅是罗泰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状态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还能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