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育婴堂门柱联

非要誉,非内交,此谓民父母;
无伐善,无施劳,以保我子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海育婴堂门柱联》是严保庸创作的一副对联,其内容深刻,富有哲理。下面将详细解读这副对联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创作背景与作者
  • 作者介绍:严保庸(1796-1854),字伯常,号问樵,江苏丹徒人,清代戏曲创作家、学者。道光九年(1829)进士,入翰林后改官山东栖霞知县。严保庸是一位笃志好学之士,不仅擅长诗词联画,而且对戏曲有深入的研究。
  • 创作缘由:关于《上海育婴堂门柱联》的确切创作时间不详,但据传这可能是在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此联可能是作为育婴堂的门柱楹联而作,用以表达教化理念和道德要求。
  1. 对联原文
  • 第一句:“非要誉,非内交,此谓民父母。”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当避免过度追求赞誉和私利往来,而应致力于为人民服务,成为他们的表率。
  • 第二句:“无伐善,无施劳,以保我子孙。”则提倡领导者不应滥用自己的才能和功劳来谋取私利,而应保持谦逊并确保后代能够传承这些美德。
  1. 文化意义
  • 教化功能:《上海育婴堂门柱联》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教育理念,即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而非追求个人名利。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强调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
  • 道德修养:这副对联也体现了对领导者道德修养的期望。领导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赢得民众的尊敬和信任。这对于任何一个组织乃至国家的领导都是基本的要求。
  1. 社会影响
  • 历史影响:尽管无法考证严保庸创作这副对联的具体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出现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励了许多领导者和官员效仿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标准。
  • 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这副对联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人们在任何职业和角色中都要坚守道德底线,以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无论是企业领导、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上海育婴堂门柱联》不仅是严保庸的文学成就,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蕴含的教化理念和道德要求,对于提升领导者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