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寿联

儒为戏,生旦净丑外副末,呼十门脚色,同拜一堂,重道尊师大排场,看破世情都是戏;
学而优,五六工尺上四合,添两字凡乙,共成七调,唱余和汝小伎俩,即论文行已兼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板桥并未创作过名为《自寿联》的作品。实际上,郑燮的代表作《六十自寿联》是清代诗人郑燮所创作的一副对联,它体现了郑燮晚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下面将详细介绍郑燮及其文学成就:

  1. 基本信息
  • 生平简介: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扬州八怪”之一,也是清朝著名的文人画家。郑燮早年科举未中,后以卖画为生。他曾请愿赈济灾民,因触怒上级而被罢官。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但也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 艺术成就:郑燮在书法、绘画、诗词方面均有卓越表现。他的书法以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风格劲峭。在绘画上,郑燮擅长写兰竹,风格劲峭,被誉为“三绝”。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
  1. 作品介绍
  • 《六十自寿联》:《六十自寿联》是郑燮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感慨和总结。其中“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表达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物质生活的简单追求。
  • 《70自寿联》:另一副著名的自寿联是乾隆皇帝为郑燮所写的,“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予一人”。这副对联反映了郑燮在政治生涯中的辉煌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1. 文学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郑燮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清代中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他的诗歌和书画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十自寿联》不仅是郑燮个人的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清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一自寿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郑燮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以及清代文人的文化生活和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