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挽妾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妾联》是严保庸创作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文学功底,还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亡妻的深情怀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副对联:
- 创作背景
- 作者:严保庸(字伯常),江苏丹徒人。他是道光九年(1829)的进士,曾入翰林院。在清代中后期,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想,严保庸也不例外。他的这副对联可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感触发下创作的,用以纪念其亡妻。
- 内容: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意指自己与世无争,只有妻子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意;下联“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则反映了自己在孤独之时,总会想起逝去的爱人。
-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挽妾联》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形式上的严谨使得整副对联既富有韵律美,又具有深刻的内涵。
- 意境深远:这副对联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上联中的“朝云”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下联中的“暮雨”则暗示了生命的无常。整体上,这对联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和对人生哲思的探讨。
- 文化价值
- 悼亡主题:《挽妾联》作为悼亡之作,展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厚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悼亡诗、悼亡联等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审美追求:严保庸通过这副对联传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审美情趣。在传统文化中,死亡被视为一种超脱,是对生命的一种升华。因此,悼亡之作往往蕴含着对生死观的深刻反思,这也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美学追求。
-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挽妾联》作为严保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严保庸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教育意义:这副对联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副对联,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悼亡之礼,以及古人对于生死观的独特见解。这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离死别时,如何调整心态、如何缅怀故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挽妾联》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文化价值,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通过对这副对联的深入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