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自寿集唐五十首 其四十九

昨是儿童今是翁,百年身世似飘蓬。
西山日落东山月,北地花开南地风。
如觉浮生无住著,判将命运付穷通。
可怜扰扰尘埃里,填海移山总是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十自寿集唐五十首 其四十九》是一首清人所创作的五言绝句,出自《五十自寿集唐五十首》,由瞿士雅创作。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
  • 瞿士雅(约1680年—约1765年),字君度,号南屏山人,清代浙江绍兴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文人和画家,擅长书法、诗词和绘画。瞿氏家族世代书香,瞿士雅自幼受家学熏陶,博览群籍,涉猎广泛。他的诗词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瞿士雅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后人传颂。
  1. 诗句原文
  • 今是翁,百年身世似飘蓬。
  • 西山日落东山月,北地花开南地风。
  • 如觉浮生无住著,判将命运付穷通。
  1. 诗歌赏析
  • 人生感悟:诗人通过对“昨日儿童今是翁”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感叹自己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阶段,如同飘荡不定的蓬草,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种感慨反映了人生经历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 自然景观描绘: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西山日落、东山月升、北地花开、南地风来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也体现了他对四季更替、天地变化的深刻感受。诗人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融合,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人生哲理:诗人在诗中通过“无住著”、“付穷通”等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他认为人生应该超越物质追求,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是应该关注内心的成长和提升。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于精神世界的重视。
  1. 诗歌背景
  •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震:诗中提及的地震发生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这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事件。这次地震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给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表现出对灾难的恐惧和惊慌,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然灾害。他的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理解。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康熙七年发生的大规模地震之后,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自然灾害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这首诗作为历史文献的一部分,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 艺术价值: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山水画卷般的美景,也有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五十自寿集唐五十首·其四十九》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人生感悟的诗作,也是瞿士雅先生个人生活经历和哲学思考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