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四川方伯杨犹龙 其五

贝锦曾闻萋菲伤,虚舟大度漫评量。
定军山下三分泪,阆水城西一草堂。
谁复长歌来蓟北,独留好句遍西羌。
翩然披发归何处,欲召巫咸讯大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四川方伯杨犹龙》是清代诗人魏裔介所作。该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对杨犹龙逝世的哀悼之情。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魏裔介,字敬中,号铁公,清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尤以诗文见长。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善于用典和比喻,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 诗歌风格:魏裔介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兼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诗作常常蕴含着深沉的思想内涵,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认识。
  1. 诗歌原文
  • 闲从客帐梦封侯,晋水巴山百尺楼。
  • 到处青樽陪竹杖,几年明月照床头。
  • 高才世共推三绝,奇数今当赋四愁。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首句“闲从客帐梦封侯”描绘了诗人在客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晋水巴山的百尺楼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追求和梦想。次句“到处青樽陪竹杖,几年明月照床头”则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中的随遇而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情感表达:全诗充满了对杨犹龙生前交往的回忆以及对逝者哀思的情绪。通过对杨犹龙生前经历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其才华和人格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朋友离去的惋惜和不舍。
  • 哲理思考:诗中的“高才世共推三绝”和“奇数今当赋四愁”等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才华和命运的思考。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魏裔介的《挽四川方伯杨犹龙》不仅是一首悼念友人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杨犹龙生平的回顾和对其去世的哀悼,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魏裔介的文学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