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霁风犹𦂳,柴门闭寂寥。
典衣供吏檄,沽酒话清宵。
除岁无侲子,迎新有柏椒。
诗人寻伴侣,吾道未全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雪霁风犹𦂳,柴门闭寂寥。
典衣供吏檄,沽酒话清宵。
除岁无侲子,迎新有柏椒。
诗人寻伴侣,吾道未全消。
“除岁”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hù suì或chú su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岁”指的是除夕之夜,即一年的最后一天,旧的岁月结束,新的一年正式开始。这个习俗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流逝与新旧交替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除岁”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元日》一诗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绘了除夕夜的热闹场景以及人们庆祝新年的到来。这里的“除”字有去的意思,意味着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起点。此外,“岁除”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家人团聚、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
汪曾祺的《除岁》一文则是对“除岁”文化的具体体现。文中通过守岁烛这一细节,描写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和人生态度,展现了传统节日中的人文关怀。这不仅仅是对一个词的解释,更是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一次生动呈现。
“除岁”不仅是一个描述时间流转的词语,更是一种承载了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的态度、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家庭价值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