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中怀古

六传趋朝纂大宗,星明江汉起真龙。
金凫玉虎埋虚寝,荜路桃弧启故封。
往事已随春草没,馀愁还向夕阳逢。
上陵空奏南巡曲,白日何曾照万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郢中怀古》是唐代诗人李百药创作的一首怀古诗。这首诗充满了历史典故,通过展现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变迁,表达了诗人对盛衰更迭的深刻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品原文
    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
    山木虽已拱,城郭犹未虚。
    楚王何意爱,汉祖亦云虞。
    莫言白雪少人听,高调都难称俗情。
    不是楚词询宋玉,巴歌犹掩绕梁声。
  2. 作品背景及创作意图
  • 创作背景:《郢中怀古》是李百药在唐代创作的一首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战国时期楚国历史的描写和咏史的笔法,展现了楚国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
  • 创作意图:李百药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古代楚国历史的回顾,还通过对楚汉之争的描述,传达了对历史上伟大人物如楚王与汉祖的评价和思考。诗中引用了“白雪”和“宋玉”等典故,暗示了当时音乐文化的高雅与世俗的接受度。
  1. 诗歌风格特点
  • 沉郁的风格:李百药在《郢中怀古》中使用了沉郁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厚重和深沉,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 史诗般的气质:诗歌具有史诗般的气质,通过对楚国四百多年的历史进行宏观的叙述,展现了历史的宽广和深远。
  1. 历史典故的应用
  • 历史典故的运用:在《郢中怀古》中,李百药紧密追随鲍照《芜城赋》的结构,但并没有像鲍照那样将衰败与繁荣联系起来,而是更加关心不可避免的盛衰模式。这种写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哲理性和思辨性。
  • 楚王与汉祖的比较:诗中通过对楚王和汉祖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统治者的不同评价,以及对于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
  1. 诗歌的艺术魅力
  • 艺术魅力:《郢中怀古》作为一首怀古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更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加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 文化价值的体现:这首诗不仅是对楚国历史的描述,也是对古代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唐代文学在反映历史、表达思想方面的高水平。
  1. 社会影响及评价
  • 社会影响:《郢中怀古》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唐代文学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 评价:对于这首诗的评价,普遍认为其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历史的深度,也有文化的厚度,是一首集历史、艺术和文化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郢中怀古》是唐代诗人李百药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战国时期楚国历史的描写和咏史的笔法,展现了历史的广阔和深远。它的写作不仅显示了唐代文学的高度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