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里湖光一镜开,水晶宫外有楼台。
散花不到维摩室,亲捧云珠供佛来。
从师游冶父山 其三
介绍
“从师游冶父山 其三”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作品。陈子昂(约661年—702年),字伯玉,号华子,是唐诗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唐代四杰”之首,他以其雄浑悲壮的诗风、高亢激昂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早期作品多表现了对理想政治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感遇·其一》中的“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描绘了夜空中月亮升起的景象,寓意着光明即将驱散黑暗,表达了作者对正义力量即将到来的期盼。而在其晚年所作的《从师游冶父山·其三》中,陈子昂则以更加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冶父山游览时所见的自然景观,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感慨。诗中写道:“树里湖光一镜开,水晶宫外有楼台。散花不到维摩室,亲捧云珠供佛来。”这几句描绘了冶父山的美丽景色——湖光潋滟、宫殿耸立,同时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诗人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写,而是通过这样的画面,引发出更深层次的反思和领悟:“散花不到维摩室,亲捧云珠供佛来”,这里的“维摩”指的是佛教传说中的维摩诘居士,他在舍身修行多年后,终于达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而诗人则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领悟到了这种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
通过对陈子昂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陈子昂的《从师游冶父山·其三》不仅是一篇反映作者个人情感与思考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诗词,更能深入理解诗人的人生观念和哲学思想,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文化启示。因此,学习陈子昂的作品不仅是为了欣赏其诗歌的艺术魅力,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