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山房见新月

墙角光仍隐,檐牙淡欲流。
葛衣凉似水,板屋静于秋。
山鬼吊灯暝,林鸦绕树幽。
关河同一照,惆怅此淹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枝山房见新月》是清代诗人谢道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信息
  • 谢道承,字又绍,号古梅,为福建闽县人。康熙六十年进士,曾官至内阁学士。因身体不适,他选择引疾乞休,专心养母。谢道承不仅学识渊博,书法也颇为出色,其笔触如屈铁,集碑帖题跋中也颇受赞誉。
  1. 诗歌原文
  • 墙角光仍隐,檐牙淡欲流。
  • 葛衣凉似水,板屋静于秋。
  • 山鬼吊灯暝,林鸦绕树幽。
  • 关河同一照,惆怅此淹留。
  1. 诗意解读
  •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夜晚画面,表达了诗人在山房中独处时的孤寂与感伤之情。诗中的“葛衣凉似水”和“板屋静于秋”营造了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而“山鬼吊灯暝”、“林鸦绕树幽”则增添了一些神秘与孤独的气息。最后两句“关河同一照,惆怅此淹留”更是深化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受,表现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内心世界的映射。
  1. 历史背景
  • 《一枝山房见新月》的创作背景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文化追求。谢道承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作常常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以及文人的心态。
  1. 文化传承:《一枝山房见新月》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一枝山房见新月》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首诗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