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谣二首 其一

偶作山中游,愿向山中老。
只愁山中人,不知山中好。
达官爱入山,野僧爱入城。
扰扰亦无心,毋近利与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中谣二首》是清末近现代初的作品,由缪荃孙所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创作背景:《山中谣二首》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末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文人士大夫们纷纷表达了对于自然和隐逸生活的追求。缪荃孙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可能也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完成了他的诗歌作品。
  • 艺术风格:缪荃孙的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善于捕捉自然景色中的细微变化,并通过这些细节表达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 诗歌原文
  • 偶作山中游,愿向山中老。只愁山中人,不知山中好。达官爱入山,野僧爱入城。扰扰亦无心,毋近利与名。
  •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山中游玩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揭示了达官贵人和俗世人士对于山林的误解,认为他们只追求名利,而忽视了山林本身的美。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对山林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隐逸文化的追捧。
  •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达官贵人和俗世人士的行为与山林的自然之美进行了对比,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刻。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更具艺术魅力。
  1. 历史影响
  • 文学史地位:《山中谣二首》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此外,这首诗也对后来的山水田园诗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更多的文人墨客开始关注自然,追求隐逸的生活。

《山中谣二首》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和自然观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隐逸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对于生活和工作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