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平山堂

金焦山色远浮空。
台榭翠微中。
犹有当年杨柳,几经秋月春风。
明贤已去,山川如故,灵秀谁钟。
此日来游恨晚,难追六一仙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朝中措·平山堂》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任扬州知州时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深情。以下是对这首词的介绍:

  1. 创作背景: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被任命为扬州知州。他选择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建造“平山堂”,这座楼阁以淮南第一的壮丽著称。欧阳修常与宾客一同清晨游玩于堂中,饮酒赏景作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2. 作品原文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3. 词意解析:全词通过对平山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豪放的胸怀。”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表达了站在高高的平山堂上,俯瞰江南美景的豪迈情怀。”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回忆与友人刘敞在扬州的往事,以及离别之情油然而生。”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赞扬了欧阳修的文化成就和政治才能,同时也表现了其豪放不羁的性格。

  4. 艺术特色:该词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例如,”山色有无中”借鉴王维诗句”山水有可画处”,既形容山色若隐若现,又暗含哲理;”文章太守”则是苏轼的自谦之辞,用以形容欧阳修文采斐然。整体而言,《朝中措·平山堂》是一首集自然景观描绘和人文情感抒发于一体的佳作,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5. 社会影响:这首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不仅因其艺术成就而流传千古,更因其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它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影响了无数诗词的创作。

《朝中措·平山堂》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和历史意义的作品。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