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越秋江拥棹图

两三株树风瑟瑟,四五尺水秋淙淙。
天边宾雁落几点,沙尾母鸭飞一双。
烟波叟蓑笠小影,猗玕子款乃旧腔。
菊花黄酒独自酌,醉著高枕乌篷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钟越秋江拥棹图》是诗人钱大昕创作的一首描绘秋日江景的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与创作背景:

  1. 作者介绍
  •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今属上海)人。他是乾隆时期的进士,曾入翰林院,后主讲三书院,著有《潜研堂文集》。其诗、文皆能见其深厚的学养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体会。
  1. 诗歌原文
  • 两三株树风瑟瑟,四五尺水秋淙淙。天边宾雁落几点,沙尾母鸭飞一双。烟波叟蓑笠小影,猗玕子款乃旧腔。菊花黄酒独自酌,醉著高枕乌篷窗。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的“两三株树风瑟瑟”与“四五尺水秋淙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构建出一个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画面,使人感受到秋天独有的萧瑟之美。
  • 意象生动:例如诗中的“宾雁落几点”,“沙尾母鸭飞一双”等,这些生动的意象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动态美,让人仿佛能看到一幅幅活脱脱的秋日景象。
  • 情感内敛:虽然诗中直接表达的情感不多,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1. 历史与现实意义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文人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面貌,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追求。
  • 审美教育:通过对《金钟越秋江拥棹图》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 历史传承: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

《金钟越秋江拥棹图》不仅是一首诗作,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与现代读者的审美体验。通过对它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