鸴鸠抢榆枋,晨风飞北林。
万族各有托,志士岂无心。
昔我同门友,佩玉纡朝簪。
折简亟招我,弹冠当及今。
翩然掉头去,高卧东山岑。
石溜滴清籁,冰弦鸣素琴。
元云覆屋上,白雪停树阴。
日夕无一事,把酒聊酌斟。
此乐当语谁,知音有向禽。
拟古七首 其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古七首·其六》是清代文学家钱大昕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精神追求与世俗诱惑之间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京城海子上,有僧持双铃。诵经二十载,寒暑白发生。辛勤积涓埃,佛阁开明荧。吾心若更苦,天地何冥冥。
诗人背景:钱大昕是清朝时期的著名学者,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这首诗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坚守信念,不为外界所动摇。
主题思想:《拟古七首·其六》通过描述一个僧人在京城海子上的修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的坚定态度。诗中“吾心若更苦,天地何冥冥”这句话,更是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外界的迷茫之间的对比。
艺术特色:《拟古七首·其六》采用了朴素的语言和直白的表达,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容易引起共鸣。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钱大昕作为学者的严谨态度,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历史评价:虽然关于《拟古七首·其六》的评价多有争议,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它展示了钱大昕的文采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史上,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人们对生活和信仰的深层次探讨。
《拟古七首·其六》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作者的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反思社会现象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