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八日泛舟山塘登千人石次儿东塾从行口占绝句 其一

拾级重寻旧讲台,石头路滑怕莓苔。
真娘道上遥相讶,今岁游山第一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月八日泛舟山塘登千人石次儿东塾从行口占绝句》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山塘游玩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推测为诗人在十月八日游览山塘时所作。这个时间点可能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山塘周围的景色应该十分迷人。

我们来具体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1. 主题与情感
  • 诗的主题集中在山塘的自然景观上,通过对“千人石”这一名胜的描写,展现了山塘的美丽与壮观。
  • 诗人的情感表达则较为复杂。一方面,他欣赏自然的美,用“千峰耸翠色,万壑奏清音”来形容山塘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一种赞叹和喜悦。另一方面,诗中的“谁将此景移?我欲携君住”透露出诗人对于这美丽景象被移动或改变的担忧,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视和保护意识。此外,诗中还隐含了一种孤独感,因为“谁将此景移?我欲携君住”可能表达了诗人想要与人分享这份美景的愿望,但现实中却无人可与其共赏。
  1. 形式与结构
  • 诗的结构遵循传统的五言律诗格式,每两句为一个单位,共四组,形成了整齐划一的节奏感。同时,这种结构也使得整首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
  • 在押韵方面,诗的偶数句末尾都使用了相同的韵脚,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1. 艺术手法
  • 诗人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如“千峰耸翠色”中的“翠色”形容山峰的颜色鲜艳,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在“谁将此景移?我欲携君住”一句中,既有美景被破坏的无奈,又有想要与朋友共同享受美景的愿望。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1. 象征意义
  • “千人石”不仅是一个具体的自然景观,它也可能象征着某种文化或历史传承。在古代文人眼中,石头往往与坚硬、持久等特质联系在一起,因此“千人石”可能也代表了某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或文化传统。
  • 此外,“千峰耸翠色”也可能暗示着自然的美丽是无穷无尽的,而人们应该珍惜并保护这些美丽的自然资源。

《十月八日泛舟山塘登千人石次儿东塾从行口占绝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美景被破坏的担忧以及对与朋友共享美好时光的渴望。同时,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象征意义的探讨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关于自然和文化的思考角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