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杂咏 其十

思黯园中甲乙陈,仇池孤绝自言珍。
云根凿断天机损,此是长生不坏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庭杂咏·其十》是清代著名文学家钱大昕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分析:

  1. 作者简介
  • 钱大昕(1728年—1804年),字晓徵,号竹汀,江苏嘉定人,清朝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1. 诗词原文
    洞庭秋色三山后,白云深处有渔翁。回头摇落悲群动,广大殿前亦自逢。无触之声消梦境,不寒而栗贮骚风。藏书舟后夜同归,张楚初心冀缓哀。

  2. 诗句解析

  • “洞庭秋色三山后”,描绘了洞庭湖秋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这一美景的感慨。
  • “白云深处有渔翁”,通过描绘渔翁的生活环境,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回头摇落悲群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叹。
  • “广大殿前亦自逢”,暗示着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有值得欣赏的事物存在。
  • “无触之声消梦境,不寒而栗贮骚风”,通过对声音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引用了屈原的作品,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 “藏书舟后夜同归,张楚初心冀缓哀”,通过描述夜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喜爱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1. 文化背景
  • 洞庭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省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渔业基地。
  • 洞庭湖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岳阳楼等,这些历史遗迹为洞庭湖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1. 艺术价值
  • 《洞庭杂咏·其十》作为一首抒情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 该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洞庭杂咏·其十》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艺术价值的诗作。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