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数探河洛,勋名继召郇。
识因更事练,品以读书醇。
量可涵千顷,功真活万人。
公馀陪笑语,一室盎然春。
赠何谦之制府即留别三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何谦之制府即留别三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作。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何谦之的深情厚意和不舍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乐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当时杜甫因战乱流离失所,暂居成都,而何谦之被任命为成都制府,即将赴任。因此,杜甫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重逢的期望。内容概述:
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身患重病的孤独处境。然而,尽管面临困境,诗人依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接下来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表达了诗人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成败得失的淡然态度。最后两句“如何四纪为知己,不及相门一个男”则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情价值的肯定。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有力,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个人的困境与国家的命运相对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此外,诗中还融入了许多典故,如“文章千古事”、“如何四纪为知己”,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度。历史影响:
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后人广泛传颂。它不仅展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还体现了他在艰难时期仍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