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花追和叶元礼韵

秋来绿荫看逾好,花发闲窗得未曾。
傲竹暗抽茎几丈,比莲难尽瓣千层。
露深不藉铜盘受,风至愁将绛节陵。
一种甘香真绝异,楚骚空复美胡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蕉花追和叶元礼韵》是清代诗人钱柏龄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里蕉花与竹子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哲理的思索。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作背景
  • 作者介绍:钱柏龄,清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语言清新典雅。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秋天,钱柏龄通过观察和感受秋日里的自然景色,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秋天美景的喜爱。
  1. 诗歌原文
  • 秋来绿荫看逾好,花发閒窗得未曾。
  • 傲竹暗抽茎几丈,比莲难尽瓣千层。
  • 露深不藉铜盘受,风至愁将绛节陵。
  1. 诗中意象分析
  • 绿荫: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和自然的繁盛。
  • :在中国文化中,竹常用来代表坚韧和高洁。
  • 莲花:象征着纯洁和高雅。
  • 露珠:这些自然元素增添了一种清新和凉爽的感觉。
  1. 主题与寓意
  • 赞美自然: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
  • 生命哲理:通过对比竹子和莲花的生长特性,诗人可能在探讨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1. 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诗中的意象如“傲竹”和“比莲”等都非常生动,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 语言优美:钱柏龄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清代中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 传承文化:通过这种形式的诗歌,钱柏龄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蕉花追和叶元礼韵》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对自然美景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哲学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