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牧仲《野泊》韵

落日来秋浦,征桡驻浅沙。
烟生欹岸柳,香送远村花。
片月依人近,三山入望赊。
谁怜未归雁,江上数行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野泊对月有感》是宋代诗人周莘于建炎三年(1129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在北宋已亡,高宗即位临安,立足未稳的背景下所作。金兵南下,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与忧虑。

从诗歌内容来看,《野泊对月有感》以“野泊”起笔,描绘了江边的宁静和孤独。而明月的明亮则象征希望和美好,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流亡在外的病体和心情的深深理解。诗人通过对北斗星柄横斜、画角声声凄惨欲绝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辽阔原野上的孤寂景象。这些自然景物与人类的情感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深意的画面。

从艺术手法上分析,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律诗形式,结构严谨,音韵和谐。诗人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的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颈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与李益的《宿府》中的“长笛一声人倚楼,万里夕阳愁杀人”在句法和语气上都十分相近,都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尾联更是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面对动荡时局的无奈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描述,也是对时代动荡的深刻反映。在建炎三年,北宋已经灭亡,南宋政权建立,金兵南侵,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复杂而沉重的。他通过月亮这个意象,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这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野泊对月有感》作为宋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而受到赞誉,更因为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被后人传颂。这首诗不仅是诗人情感的真实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汲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