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艺圃之当涂

皎皎当窗月,临风怯影侵。
秋云三叠曲,夜雨两人心。
世路无从间,生涯何处寻。
遥怜邻舍女,凄绝捣衣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杨艺圃之当涂》是清代薛锦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别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杨艺圃远行的不舍和深情。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据《李白与当涂》一书中所述,薛锦堂创作的这首诗发生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当时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安史之乱爆发前夕。
  • 送别地点:诗中提到的“当涂”,即今马鞍山市当涂县,当时为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因此,送别的地点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1. 诗歌内容
  • 开篇描绘:“皎皎当窗月,临风怯影侵。”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而美丽的画面,月光皎洁,照在窗户上,映入室内,但诗人却因为秋风的缘故,感到害怕自己的倩影被风吹散。
  • 情感表达:“秋云三叠曲,夜雨两人心。”诗人通过对秋云和夜雨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时刻的感慨,如同秋云般连绵不断,又如同夜里的雨水般让人心生忧郁。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薛锦堂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通过“秋云”、“夜雨”等元素,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简洁明快: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寥寥数笔,就将送别的情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 象征意味:诗中的“秋云”、“夜雨”等元素,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隐含了对人生、社会变迁的象征意义。

《送杨艺圃之当涂》不仅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可以感受到唐代社会的风貌以及诗人对于友情、自然、历史的深刻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让人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