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儿

十三龄经史粗通,誉满公卿,始信虚名能折福;
廿一载迍邅迭遘,理参因果,将无造孽是居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儿》是清代诗人薛时雨创作的一副对联,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对官场的深刻感悟。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挽儿》: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薛时雨,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他于咸丰三年癸丑(1853)中进士,曾任杭州知府。他的仕途经历颇为曲折,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 作品内容:薛时雨的这副对联“十三龄经史粗通,誉满公卿,始信虚名能折福;廿一载迍邅迭遘,理参因果,将无造孽是居官”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1.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这副对联在结构上做到了对仗工整,如“十三龄经史粗通”与“廿一载迍邅迭遘”、 “始信虚名能折福”与“将无造孽是居官”等,都体现了严谨的对仗技巧。
  • 寓意深刻: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名利的淡泊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深刻认识。通过“虚名能折福”、“理参因果”、“将无造孽”等表述,传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1. 文化影响
  • 历史地位:《挽儿》作为薛时雨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其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 后世评价:学者和读者对于《挽儿》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许多诗词爱好者和研究者都对这副对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挽儿》这副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薛时雨对人生、社会和官场的深刻反思和独特见解的展现。它不仅是清代文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学习和研究《挽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