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兰·书愿

蕙兰心性。未嫁桃花休诉命。
不为销魂。禁得衣香一霎闻。
狂奴艳想。归去江湖同打桨。
卿理琴丝。唱我西溟绝妙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减兰·书愿》是清代潘飞声的作品,以蕙兰心性、衣香一霎闻、江湖打桨等意象,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潘飞声(1679—1735),清代诗人,字石泉,江苏吴县人。他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这一时期正是清初文坛的鼎盛时期,文人雅集盛行,诗风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减兰·书愿》的创作可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文人士大夫在追求精神境界的同时,也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追求精神与物质双重满足的过程中,内心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1. 作品原文及翻译赏析
  • 原文节选:蕙兰心性。未嫁桃花休诉命。不为销魂。禁得衣香一霎闻。狂奴艳想。归去江湖同打桨。卿理琴丝。唱我西溟绝妙词。
  • 翻译赏析:《减兰·书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生活图景。诗中的“蕙兰心性”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而“未嫁桃花”则暗示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还涉及了“狂奴艳想”、“江湖打桨”等元素,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艺术手法:《减兰·书愿》在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采用了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隐喻人的情感与志向,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染力。此外,诗中的比喻和象征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历史地位:虽然《减兰·书愿》并非广为人知的名篇,但它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变迁。

《减兰·书愿》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与理想的佳作,也是研究清代文人生活态度和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