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言四章 其三

行不得也哥哥,若论乐土岂无他。
寄迹终思阿阁伴,惊弓尚避北山罗。
行不得也哥哥,反哺慈乌奈老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禽言四章·其三》是清朝刘绎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生活场景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童轩(约1308年-1376年),明朝初期文学家、史学家,字景文,号南郭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还在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有深入研究。他的诗文作品在当时广受赞誉,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刘绎(生卒年不详),字行可,号东山,明代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是“西泠八大家”之一,与张羽、宋濂等人并称。他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被后人广泛传颂。
  1. 诗歌原文
    蚕老乏妇,舍北舍南春已暮。小麦渐渐大麦黄,缲车挂壁尘生釜。蚕老乏妇。
  2. 诗歌解析
  • 蚕女之苦:诗中的“蚕老乏妇”形象地描述了蚕妇的生活状态。她们辛勤劳作,却常常因为缺乏照顾而感到孤独和无助。这里的“春已暮”则暗示了季节更迭,蚕妇们不得不面对新的生产周期。
  • 生产情景:“小麦渐渐大麦黄”描绘了农田里丰收的景象。小麦成熟而大麦也已长出金黄的穗头,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然而,这些成果并不能给蚕妇带来多少慰藉,反而增加了她们的生活负担。
  • 生活现状:“缲车挂壁尘生釜”则进一步揭示了蚕妇们的现实困境。他们在家中辛苦劳作,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缫丝车悬挂在墙上,上面积累的灰尘已经覆盖了锅底,这反映了他们生活环境的简陋和艰辛。
  1. 诗歌背景
  • 此诗创作于清朝初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蚕妇的生活,展现了普通人在艰难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1. 诗歌鉴赏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自然意象,如“春已暮”、“小麦”、“大麦”、“缲车”、“壁”、“釜”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蚕妇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 情感表达:诗中虽然描绘了蚕妇们的艰辛生活,但并没有一味地表达同情或怜悯。相反,诗人更多地是在反思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批判精神。这种情感表达既真实又深刻,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此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挑选,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准确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阅读体验。
  • 象征意味:诗中的自然景象不仅是客观描述,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蚕妇的生活和命运象征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现实,通过这些象征,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深度批判。

《禽言四章·其三》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