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白下早春来。
三阁斜阳新第宅,六朝细雨旧楼台。
庾信合重哀。
望江南 其二十二 杂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 其二十二 杂咏》是清代文学家刘琬怀的作品。
该诗通过描绘白下(今南京)早春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地区深厚情感的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诗中通过对三阁、六朝楼台以及庾信等历史人物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繁华的追忆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慨。
从艺术手法上看,刘琬怀的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借景抒情”方式,即通过具体景象来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在诗中,作者以白下早春为背景,通过对三阁斜阳、旧楼台等景物的具体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诗意的画面。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三阁斜阳”不仅指代了建筑本身,也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从文化内涵来看,该诗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对历史兴衰的关注。通过对三阁、六朝楼台等古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同时,诗中提及的庾信等历史人物,更是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深度思考和对前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从诗歌结构上,《望江南 其二十二 杂咏》遵循了传统古诗的基本框架,即“起、承、转、合”,其中“承”部分承接了“起”的部分内容,进一步展开描述,形成了完整的叙事逻辑。诗中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逐渐过渡到对历史文化的回顾与思考,使整首诗既有丰富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望江南 其二十二 杂咏》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白下早春景色赞美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意蕴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清代文人的艺术才华,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