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冬窗感作

长至才过,正九九、消寒时节。
纱窗掩、壶冰不化,炉烟易灭。
印雪试看鸿爪聚,补巢应叹鸠身拙。
忆乡园、开遍腊梅花,金丸裂。
思往事,成幽咽。
寻远梦,徒清切。
展南华一卷,从头参彻。
水上鱼龙原幻态,云中鸡犬都仙骨。
论人生、须学虎头痴,传三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冬窗感作》是清代刘琬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作者在冬季时节的所感、所思和所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刘琬怀,字秋谷,号碧湘山人,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生平事迹虽不详,但其诗词作品却为后世所传颂。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清丽婉约之作,也有豪放激昂的篇章。在众多作品中,这首《满江红·冬窗感作》是他最为人所知且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1. 诗词原文
    长至才过,正九九、消寒时节。纱窗掩、壶冰不化,炉烟易灭。印雪试看鸿爪聚,补巢应叹鸠身拙。忆乡园、开遍腊梅花,金丸裂。思往事,成幽咽。寻远梦,徒清切。

  2. 诗词赏析

  • 意境描写:《满江红·冬窗感作》以冬日为背景,通过对冬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长至才过,正九九、消寒时节”开篇即点明了时间,紧接着通过“纱窗掩、壶冰不化,炉烟易灭”等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冬日里屋内的寒冷景象。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冬天的深切感受,也使得整首词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愁。
  • 情感表达:词中流露出作者对家乡和往昔时光的深深怀念。“忆乡园、开遍腊梅花,金丸裂”一句,既是对故乡腊梅盛开的美好回忆,也是对岁月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思往事,成幽咽”,更是表达了作者因怀旧而心生哀伤的情感。
  • 艺术手法:刘琬怀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如“印雪试看鸿爪聚”,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反衬自己的孤独与无助。同时,“补巢应叹鸠身拙”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鸟类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满江红·冬窗感作》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
  • 审美价值: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词的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意象生动而充满想象。它的语言之美、意境之深,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1. 社会影响
  • 传播范围:刘琬怀的《满江红·冬窗感作》不仅在清代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世也受到了广泛赞誉。它被多次收录于各类诗词选本之中,成为研究清代诗词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 教育意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教会人们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如何珍惜眼前的一切,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相关作品比较
  •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满江红·冬窗感作》虽然同样以冬景为题材,但在艺术表现上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与其他咏冬的诗词相比,刘琬怀更注重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冬天的景象。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满江红·冬窗感作》在同类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满江红·冬窗感作》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它通过对冬日景象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同时也展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无论是从艺术手法还是从文化意义上来看,《满江红·冬窗感作》都是值得深入研读和品味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