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抑扬人杰,雕绘士林。
赠某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某联》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写于元和十二年(817年)。此文以送别为题,通过描写送别时的情景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开篇即点明“赠某”的目的:“余少时读《诗》,爱而不知其辞。及为进士,乃穷经考义,尽日力焉。”这里表达了作者年轻时对《诗经》的喜爱,但因为自己没有学过《诗经》的文字,所以只能通过读书去理解它。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正是韩愈一生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精神体现。
作者回忆起与“赠某”相识的情景:“昔者吾尝见而知之,今既相见,则知是人也。”这里不仅描绘了与“赠某”的相遇,更通过这种相遇展现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友谊的重视。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在与人交往中的真诚和热情,以及对朋友的了解和信任。
在文章中,作者还提到了与“赠某”共同讨论《诗经》的情景:“吾之所知,若采若药,吾独服之,不能与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独特见解和对他人的不屑一顾。然而,这种态度并非完全否定他人,而是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体现了韩愈作为学者的自信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文章以“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今以吾所知之,求物未然之事,可乎?”作为结尾。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事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对于未知领域的敬畏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韩愈在学术研究中的态度:既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又要尊重事物的多样性。
《赠某联》一文通过对送别情景的描写,展示了韩愈对于知识、友情和学术研究的独特见解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