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果栖隐处

我爱消灾崖,此中有佳处。
桥涉嘉陵江,逶迤纵云步。
中有一径通,盘折无层数。
秀石悬空崖,幽窈多清趣。
凭栏远望间,意迷入山路。
惟见清冥合,山川起烟雾。
传云张果仙,栖此发神悟。
长啸惟幽人,白云自来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张果栖隐处》是一首清代的诗作,由诗人刘星轸所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嘉陵江畔张果仙隐居之地的热爱,展现了一个幽静神秘、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观。下面将详细介绍作品的内容:

  1. 作品原文
    我爱消灾崖,此中有佳处。
    桥涉嘉陵江,逶迤纵云步。
    中有一径通,盘折无层数。
    秀石悬空崖,幽窈多清趣。
    凭栏远望间,意迷入山路。
    惟见清冥合,山川起烟雾。
    传云张果仙,栖此发神悟。
    长啸惟幽人,白云自来去。

  2. 作者简介
    刘星轸(约1635年—约1680年),字子高,号西樵,清代诗人,江苏太仓人。他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写自然景色著称。刘星轸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3. 主题分析

  • 自然景观:诗中多次提及“秀石”、“幽窈”、“清趣”,这些词汇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隐逸生活:诗中提到“张果仙”和“发神悟”,暗示着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颇为流行,反映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山水情调:整首诗洋溢着对山水美景的赞美之情,通过描绘山川和云雾,传达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审美情趣。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秀石”、“云步”、“烟”等,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比喻修辞: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惟见清冥合,山川起烟雾”,使得自然景观更加生动有趣,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
  1. 文化价值
  • 审美表达:《题张果栖隐处》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美学追求,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本之一。
  •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清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那个时期,许多文人雅士都热衷于追求精神上的解脱,诗中的隐逸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相契合,因此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题张果栖隐处》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刘星轸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清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与精神自由的普遍心态。这首诗不仅是研究清代诗歌的宝贵资料,也是理解那个时代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