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马杂诗 其二 (甲午)

松萝风飒然,双泉自奔泻。
踞石而科头,白衣山人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有马杂诗 其二 (甲午)》是清代诗人郑孝胥的一首七绝格律诗。这首诗作于2014年,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身处异地的孤独感。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松萝风飒然,双泉自奔泻。
  • 踞石而科头,白衣山人也。
  1. 诗歌赏析
  • 松萝与双泉:松萝在此处可能象征着诗人对故乡自然环境的怀念。双泉则可能是诗人记忆中的清泉,它们在诗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或许是他童年时玩耍的水塘,亦或是他记忆中家乡的某个美丽景致。这种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也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 踞石科头,白衣山人也:这句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衣、赤脚坐在岩石上的隐士形象,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有马杂诗 其二 (甲午)》创作于2014年,这一年对诗人而言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可能是他情感波动较大的一年。甲午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与变革联系在一起,这可能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境。
  • 思乡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身处异地的诗人,面对家乡的山水,不禁涌起无限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景物和人物形象,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依恋和对故土的怀念。
  • 艺术风格:此诗为七绝,属于格律诗的一种,具有严格的平仄和韵律要求。这种形式使得诗歌更加严谨而富有节奏感,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1. 诗歌意义
  • 思乡情绪的抒发:诗人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隐居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它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挣扎。
  •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白衣山人也”的形象,传达了对一种理想化生活方式的向往。这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

《有马杂诗 其二 (甲午)》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对话。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