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晓月(乙丑)

鸡待五更能一叫,鹤知夜半不须眠。
沉吟送尽西窗月,回首东方白竟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孝胥的《十六晓月(乙丑)》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境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郑孝胥,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生平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尤其在诗词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1. 诗歌原文
    鸡待五更能一叫,鹤知夜半不须眠。
    沉吟送尽西窗月,回首东方白竟天。

  2. 诗歌解析

  • 鸡待五更:这里的“五更”是指深夜时分,通常指的是凌晨三点到五点。诗人用“鸡待五更”来形容自己在黎明前起床,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 鹤知夜半不须眠:鹤是一种优雅而神秘的鸟类,它们在夜晚保持静默,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感到疲倦。这里的“夜半”指的是深夜,诗人用鹤的形象来比喻自己对生活的坚持和忍耐。

  • 沉吟送尽西窗月:这里的“沉吟”形容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他在西窗下静静地沉思,直到月亮消失。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深沉感慨。

  • 回首东方白竟天:当东方破晓,太阳升起的时候,诗人抬头望向东方,感叹白昼的到来。这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1. 主题探讨
  • 忧民重阳怀古中秋乐府七夕: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郑孝胥关注民生,同时他也不忘怀古和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
  • 磨墨遣闲情:诗人利用磨墨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追求。磨墨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际的动作,也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修养。
  1. 文学价值
  • 唐诗三百首高中古诗初中篇选:这首诗被收录在多种教材中,说明它在中学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教育意义。
  • 旅顺杂诗其二:这首诗是作者的另一首作品,同样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1. 创作背景
  • 清时期:郑孝胥生活在清朝末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郑孝胥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鸡”、“月”、“白”等,这些意象都充满了诗意,使得整首诗更加优美和感人。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刻,他的诗歌传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使得读者能够深深感受到诗人的情怀。
  1. 历史影响
  • 历史记录:郑孝胥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也在后世被广泛传颂。他的诗歌被视为研究清末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郑孝胥的《十六晓月(乙丑)》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