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鹤庐诵芬录题辞

吾闻古人重述德,显扬自是子孙职。
鼎铭况有称美例,留与后人作矜式。
林君有录号诵芬,远随雁足广徵文。
𡟒以新诗灿珠玉,题辞和韵日纷纭。
老我颓唐无一字,数劳双鲤迢迢至。
五日画水十日石,岂有王宰留名意。
君家累世盛书香,附增廪贡姓名扬。
鹿鸣宴上还分席,枢曹学博尽才良。
陵谷变迁制度改,大中小学续前光。
君更琴堂开昼锦,煌煌墨绶垂铜章。
且喜馀庆承积善,黄巾不犯郑公乡。
披录读诗一长叹,吉凶还凭先泽判。
由来祸福本无门,休徵咎徵徒月旦。
善善从长共表彰,永作家乘史评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林鹤庐诵芬录题辞》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郑国藩创作的一首诗歌,其创作背景和意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1. 作者生平及其贡献
  • 基本信息:郑国藩,字晓屏,号似园老人,广东潮州人,清光绪年间拔贡。曾执教于汕头岭东同文学等校,晚年修持佛道。
  • 创作背景:郑国藩的创作生涯跨越了晚清到民国时期,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也体现了个人的思想情感。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1. 诗歌内容分析
  • 主题思想:郑国藩的诗歌以表达个人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主。通过诗歌,他表达了对古代美德的推崇以及对后代子孙的期望。
  • 语言风格:《林鹤庐诵芬录题辞》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1. 艺术特点及影响
  • 艺术手法:郑国藩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排比等,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度又具感染力。
  • 社会反响: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许多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它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领域,也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层面。
  1. 文化意义与传承
  • 文化价值:通过郑国藩的诗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清末至民国初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这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 传承与发展:郑国藩的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他的诗歌成为了后世学习与借鉴的经典之一。

《林鹤庐诵芬录题辞》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才华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清末至民国初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这首诗歌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励人们不断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