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山楼望东北群山有感

旧约归山愿久违,登楼北望一增悲。
重崖有石撑天柱,末世无人挽地维。
闻道中原方逐鹿,从今世事等怜夔。
他时若遇旧猿鹤,应愧高踪未易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金山楼望东北群山有感”是一首描写诗人远眺东南群峦的抒情诗。它由王安石所作,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色时内心的感慨和思考。以下是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 王安石在任淮南节度使期间,曾于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之巅建楼以观四方景色。这座金山位于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特殊,使得登楼远眺成为一种独特的体验。

  • 历史背景: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中期,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所发展,然而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作为一位改革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 诗歌原文

    登金山楼望东北群山有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 “危楼高百尺”,通过夸张手法表现楼的高度,使人产生仰望的感觉;“手可摘星辰”,用极言其高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险峻与高耸入云的景象。

  • 情感表达: “不敢高声语”,既体现了诗人对于声张的担忧,也反映了其内心的敬畏之情;“恐惊天上人”,则进一步增添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敬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间美景的珍惜。

  • 意境营造: 整首诗通过对登楼望山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景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4.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宋诗中的佳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教育意义: 在古代教育中,这首诗常被选为教材,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也传递着尊重自然、珍视生命的重要理念。

  • 传播与传承: 随着历史的长河,这首诗不仅在中国广泛传颂,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至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之一。

    5. 社会评价

  • 赞誉: 历代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这首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宋诗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

  • 批评: 尽管这首诗广受赞誉,但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某些表述进行了批评和探讨,认为这是过于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能影响了诗歌的朴实与自然美。

    6. 现代影响

  • 影视改编: 在现代社会,这首诗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其更深入人心。

  • 网络传播: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首诗也被大量引用和转载,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吸引了更多年轻读者的关注。

  • 学术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哲学和文化意涵,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

“登金山楼望东北群山有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诗篇。它不仅展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