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远(壬辰)

美人夜起梅花底,身载梅花渡江水。
四天寻遍不相闻,遥认寒灯九万里。
柔肠牵引不禁愁,暗有铜仙涕泪流。
多情赖得徒相忆,若便相逢尽白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组诗作品,共十一首。该组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旅途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一种执着而苦涩的情感。

从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来看,《寄远》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他卓越的诗歌才华,还展示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与贡献。《寄远》的构思巧妙、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同时,这首诗也是研究唐代文化和李白诗歌创作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文人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从内容和主题上看,《寄远》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情的抒发,巧妙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家国的忧思以及对亲人的牵挂。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细腻又深沉,充满了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时代特色。

从艺术手法和表现力上讲,李白在《寄远》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使得整首诗歌富有深意且耐人寻味。例如,“想美人兮云一端”中的“美人”可能指代的是远方的女子,也可能是诗人自己的影子;“梦魂悠悠关山难”则通过梦境和自然的景色来传达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无助。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寄远》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从情感共鸣和社会影响来看,《寄远》之所以能够感动后世无数读者,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共有的情感体验——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李白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寄远》成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世界。

《寄远(壬辰)》不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艺术杰作,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