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道中(壬辰)

崎岖安化道,甚似历蚕丛。
天半负棉白,人头悬石红。
竿船筒米饭,杉壁牯牛风。
渐起殊乡叹,艰涂况未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安化道中(壬辰)》是清代诗人郑珍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在崎岖的安化道路中行走的体验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崎岖安化道,甚似历蚕丛。
    天半负棉白,人头悬石红。
    竿船筒米饭,杉壁牯牛风。
    渐起殊乡叹,艰涂况未穷。

  2. 诗歌解析

  • “崎岖安化道”:描述了诗人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安化道路上,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艰难险阻。
  • “甚似历蚕丛”:比喻了道路的曲折难行,与历史上著名的蜀道相比,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 “天半负棉白,人头悬石红”:以天空和地面的颜色对比,形象地描绘了山路两旁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行走时的心境。
  • “竿船筒米饭,杉壁牯牛风”:描绘了旅途中的简朴生活和自然环境,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旅途的艰难和生活的不易。
  • “渐起殊乡叹,艰涂况未穷”: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结束的期待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反映了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天半负棉白”、“人头悬石红”,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 语言的精炼:“崎岖安化道,甚似历蚕丛。”短短两句,既概括了路途的艰难,又体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1. 情感表达
  • 思乡的情感:整首诗歌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通过对旅途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未知旅程的恐惧。
  • 哲理的思考:虽然表面是对旅途的描述,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描绘人生的艰辛和挑战,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逆境中坚持的赞美。
  1. 文化背景
  • 《安化道中(壬辰)》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郑珍的生平经历有关。作为清朝末年的文人,他可能亲身经历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因此创作了这首反映自己旅行体验的诗歌。
  • 该诗可能还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背景。
  1. 文学价值
  • 历史文献的价值:《安化道中(壬辰)》作为一首诗歌,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 艺术成就:在文学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展示了作者较高的文学造诣。

《安化道中(壬辰)》是一首充满诗意、情感丰富且艺术性强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郑珍个人旅行的经历,也反映了清朝晚期社会的风貌。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这首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