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补饥寒计,椠铅宵更忙。
穷来通世味,长去恋时光。
霜重夜深白,月斜林际黄。
待明堪一卷,清漏未渠央。
寒宵(庚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寒宵(庚寅)》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一篇作品。下面将详细分析该作品的内容和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以其雄浑豪放的诗风和精湛的书法艺术而著称。在文学史上,他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寒宵》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内容上看,它很可能是在黄庭坚晚年时期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
诗歌原文:
穷来通世味,长去恋时光。
霜重夜深白,月斜林际黄。
待明堪一卷,清漏未渠央。诗歌解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体悟。首句“穷来通世味”意味着在贫困中依然能洞察世间的酸甜苦辣。接下来的“长去恋时光”则表达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愈发留恋过去的美好时光。第三句“霜重夜深白”,描绘了深夜霜重时月光下的白色景象,传达出一种冷寂之美。末尾两句“待明堪一卷,清漏未渠央”则是诗人计划在黎明之前阅读书籍,期待新的一天能够带来新的希望和启示。
艺术风格:黄庭坚的诗风以豪放为主,但《寒宵》中却有着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看,黄庭坚的《寒宵》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窗口。
《寒宵(庚寅)》不仅是黄庭坚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艺术体现,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