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戊子)

雾气速于猱,奔空阵马逃。
树随山影失,雨覆夕阳高。
万手投筹箸,千夫振朄鼗。
已看天宇碧,馀点尚飘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骤雨(戊子)》是清代诗人郑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历史和文学价值: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郑珍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作品多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作品原文:雾气速于猱,奔空阵马逃。树随山影失,雨覆夕阳高。万手投筹箸,千夫振朄鼗。已看天宇碧,馀点尚飘骚。
  • 创作时间:该诗作成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可以推断为清末时期。
  1. 诗句解析
  • 雾气速于猱:描述了雾气的速度之快,仿佛猴子一般敏捷,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 奔空阵马逃:比喻了雨势之大,如同战场上急速奔跑的阵马,表现出一种紧迫和急促的气氛。
  • 树随山影失:描绘了树木因为雨势而变得模糊不清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
  • 雨覆夕阳高:表达了雨覆盖了夕阳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视觉效果。
  • 万手投筹箸: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人们投掷餐具的动作,体现了人们对暴雨的无奈和无力感。
  • 千夫振朄鼗:描述了众人使用摇铃鼓等乐器来驱赶或减轻雨水带来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集体行动和对自然的应对方式。
  • 已看天宇碧:表明尽管有暴雨,天空依然是蔚蓝的,突出了自然美景与恶劣天气并存的矛盾。
  • 馀点尚飘骚:意味着虽然雨停了,但余下的雨滴仍然在空中飘荡,给人一种悠远和宁静的感觉。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郑珍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自然意象,如“雾气”、“树随山影失”等,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表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 结构布局:诗歌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描写到议论,层层深入,引人深思。
  1. 历史价值
  • 历史文化背景: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措施。
  • 文学地位:郑珍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才华,也代表了清朝晚期诗歌的一种风格特点。
  1. 赏析与启示
  • 情感表达:郑珍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审美追求:这首诗体现了郑珍对美的敏感捕捉和追求,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历史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读者可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在逆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

《骤雨(戊子)》不仅是郑珍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意义,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