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悼亡作十首 其九

一索充闾喜气盈,笄珈三度拜恩荣。
如何西笑拈花去,未听儿曹奏鹿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用锡的《补悼亡作十首其九》是一首充满哀愁与怀念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与作品背景
  • 作者生平:郑用锡,字在中,号祉亭,清代台湾淡水人,是一位官员,曾担任兵部武选司、礼部仪制司员外郎。
  • 创作时间:《补悼亡作十首其九》创作于清乾隆年间。
  • 作品内容:郑用锡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对其生前恩惠的感念,展现了一位丈夫对于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1. 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
  • 悼亡的主题:全诗以悼念亡妻为主题,通过对亡妻生前事迹的回忆,展现了夫妻间的深厚感情。
  • 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对亡妻生前恩荣的描写,以及对她去后寂寞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和对逝去生活的追忆。
  1. 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一索充闾喜气盈”等句描绘了亡妻生前受到的尊敬和喜悦,以及她去世后的寂寥和遗憾。
  • 语言风格:郑用锡的语言风格简洁而富有力度,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西笑拈花去”暗示妻子虽去,但留下的美好形象永存心间。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文化价值:作为清朝文人的作品,《补悼亡作十首其九》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俗习惯和伦理观念。
  • 后世评价:《补悼亡作十首其九》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受到了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并对研究清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以上关于文学作品的介绍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了解这首古诗:

  • 了解郑用锡的其他作品,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 探究清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变化,有助于理解这首古诗的时代背景。
  •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悼亡诗,可以发现其中共有的情感特点和社会意义。

郑用锡的《补悼亡作十首其九》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古代文人对于亡妻的无尽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反思和体现。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与欣赏,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也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