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悼亡作十首 其二

二八于归正及笄,钗荆裙布作山妻。
记曾花下相携日,我亦淳于竟赘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补悼亡作十首 其二”由郑用锡创作,是清代文学中具有深厚情感色彩的诗歌。下面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郑用锡,清朝著名诗人,其作品多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2. 诗歌原文:二八于归正及笄,钗荆裙布作山妻。记曾花下相携日,我亦淳于竟赘齐。
  3. 诗句解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一位少女在二十岁时出嫁的情景,她的装扮简朴,如同山中的妇人。第三句则回忆了与这位少女曾经在花下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时的生活充满了纯真和喜悦。最后一句表达了对这段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4. 诗歌鉴赏: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郑用锡不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还善于通过细腻的文字传达出深深的情感。他的语言简洁而有力,能够深入人心。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悼亡之作,更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人生寓言。
  5. 文化背景:在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是一种常见的题材。这些诗歌通常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哀伤。然而,郑用锡的《补悼亡作十首·其二》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为这一传统题材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通过对这位少女的回忆,诗人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美好的瞬间,使得这首悼亡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6. 艺术风格:《补悼亡作十首·其二》的艺术风格独特而深邃。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少女的形象,同时通过回忆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过去的时光。这种写作手法使得诗歌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感悟。
  7. 情感表达: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十分真挚而感人。诗人通过对少女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表达既直接又含蓄,既深刻又感人肺腑。

“补悼亡作十首 其二”作为郑用锡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还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