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领长恩旧事虚,此中何乐竟为鱼。
杀青未遂终非计,贪墨无成笑久居。
差喜汉家先按籍,莫教鲁壁负遗书。
蓬莱自有神仙骨,脉望能灵恐不如!
仿元人东阳十咏 其二 蠹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阳十咏·其二·蠹简》
元代杨载的《东阳十咏·其二·蠹简》,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化保存的执着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古籍的珍视之情,也透露出一种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责任感。
诗中“往古韦编在”这一句,通过“韦编”这一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书籍与知识的重要性。它暗示着古代学者如韦编般紧密相连,将知识和学问深藏于书卷之中。而“何年始汗青”则描绘了古人对于书写材料的追求,以及对于文字记录准确性的重视。这里不仅仅是对物质载体的赞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的象征。
接下来“蠹虫深卜宅”一句,则是对古籍遭受虫害的深刻描述,反映出古代书籍在保存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蠹虫的侵蚀,不仅是对纸张本身的损害,更是对知识传承的一种威胁。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感到绝望,而是以“科斗少成形”来反衬知识的不朽,表明即便历经沧桑,古籍中蕴含的智慧仍能显现其价值。
“泯灭阽秦火”,这里提到的“秦火”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代名词,象征着历史上书籍文化的破坏。而“搜罗出汉廷”,“汉廷”则暗指汉王朝的文化复兴,意味着尽管遭遇重大灾难,古代文化依然能够被重新发现与传承。
最后“斯文天未丧”,诗人以坚定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出他对文化传承的信念。即使面对时代的变迁与自然的侵蚀,他坚信人类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的执着不会消逝。
《东阳十咏·其二·蠹简》不仅让我领略到杨载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给了我深刻的历史感悟。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古籍的珍视,也映射出了他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