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母联

教成诸子尽扬眉,咸使备宾兴德艺;
看入三场才瞑目,不教迟哲嗣科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林母联》是一首清代吴恭亨创作的楹联

在探讨文学作品时,人们往往通过其内容、形式和表达的情感来评价和理解作品的价值。对于《挽林母联》,它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还体现了清末社会的历史背景。下面将围绕《挽林母联》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析:

  1. 作者背景: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作为清末的文人,他的生活和创作都深受时代影响。吴恭亨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的熏陶,南社成员,辛亥革命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他能诗善文,工于联语,梁启超曾称其诗“理想风格,皆绝流俗”,显示了他的文学造诣。

  2. 内容解析:《挽林母联》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哀悼。在楹联中,”丁巳护法,起西南师” 与 “庚申纪年,逢浩荡劫” 反映了作者在政治动荡时期的经历和感受;而 “喜谢家玄建旗,儿亦并辔驰驱” 和 “痛孟母仉捐馆,人皆束刍吊唁” 则描绘了家庭亲情的深厚和母亲离世时的悲哀情景。整体而言,《挽林母联》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

  3. 历史意义:《挽林母联》的创作时间虽早,但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但母亲的形象却常常被赋予极高的道德期望。吴恭亨通过这样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崇高价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中的冲突与矛盾。

  4. 艺术特色: 吴恭亨在创作《挽林母联》时展现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文化理解。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象征手法,构建了一个既具现实意义又充满诗意的世界。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不仅增强了联句的表现力,也使作品跨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挽林母联》不仅是吴恭亨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中,这部作品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它提醒我们珍惜家庭亲情、尊重女性、弘扬孝道文化,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