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弟郑天衢联

缘尽先离,伤心卌载荆枝,漫说来生还有约;
事多未了,回首七旬萱荫,敢言已死便无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弟郑天衢联》是一首由清朝诗人郑光策所作,表达对亡兄的哀悼和对未来命运的哲思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郑光策,清代诗人,其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
  • 作品背景:此联创作于何时何地不详,但从内容来看,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也可能是为纪念逝者而作。
  1. 诗句原文及翻译
  • 原文:缘尽先离,伤心卌载荆枝,漫说来生还有约;事多未了,回首七旬萱荫,敢言已死便无知。
  • 翻译:随着缘分的终结,我们不得不离别,心中满是悲伤如同荆枝般断裂;未来的生命之路虽然未知,但回首过去七十年的岁月,依然能感受到母亲如萱草般的庇佑,即使我可能已经离开人世,也无悔于心。
  1. 艺术手法分析
  • 象征手法:通过“荆枝”和“萱草”等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母爱的深刻感悟。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悲伤与哲思,通过对生命、死亡和亲情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1. 历史影响与评价
  • 文学价值:作为清朝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倾向,还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
  • 后世影响: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表现家族情感和个人命运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

《挽弟郑天衢联》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充满情感与哲理的画卷,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